第二十章賈詡中計
幸好她來的及時,不然一定會讓小姐錯過一份大禮。
“大人,這是小姐讓我帶來的。”
小婢女劈裡啪啦將事情解釋了一遍,躬身等著賈詡的墨寶。
賈詡痛惜地看了眼帛書上的墨跡,拿起狼毫就在另一塊布帛上寫下了“見龍於田,利見大人”八個篆字。
“回去讓你家小姐用針線將這幾個字縫在上麵,怎麼這麼不小心?”
得了墨寶,小婢女掩嘴一笑,不敢多說什麼,轉身離開了書房。
看到劉辨等在門外,她扭頭回顧了幾眼,還以為對方是前來送信的信使。
“文和這是要去幷州還是去雍州?”
劉辨望向書房內的人,朗聲問道。
如果他所料不錯,那名牛將軍應該就是董卓的女婿牛輔。
牛輔擔任中郎將屯兵於陝,位置上就是現在的雍州和幷州。
聽到門外有人以好友的語氣向自己問話,賈詡循聲看去,發現對方是名十四歲左右的少年。
來人龍行虎步、器宇軒昂,雖衣著普通,目光神情卻令他不敢絲毫輕慢。
不待他詢問對方來意,來人就在他麵前坐了下來,儼然成了此間主人。
賈詡仔細辨認了一番,還是猜不透對方的身份。
甚至就連對方通過何種方式,突然出現在了自己麵前,他都無法解釋。
古怪,一切都透著古怪。
莫非是書信中帶來了弘農王劉辨的魂魄?
能夠和來人氣度相近的皇族,隻有弘農王劉辨。
可他已經在信中聽說了劉辨病死之事,相信這個訊息很快就會儘人皆知。
董相國和朝廷,冇必要在這件事情上做文章。
他對此也深信不疑。
不會,不會!
怪力亂神之說,糊弄村野愚夫還行,他可不信什麼鬼神之說。
如果真有鬼神,這世上哪裡還會有戰亂?
賈詡心中一陣狐疑,見來人等著自己回話,他開口笑道:“貴客知曉在下要前往幷州,一定是剛纔在門外,聽到了我和小婢女的對話。”
他話頭一轉,問道:“貴客因何而來,還請告知一二,若能辦到賈詡決不推辭。”
能夠避開家中下人,輕易來到他的書房,對方一定有備而來。
既然不是求財的強盜,那麼對方還能從他這裡得到什麼呢?
帶著這樣的疑惑,他將目光盯在了少年的身上。
劉辨搖頭歎息道:“文和大禍臨頭,尚不自知,還想幫我辦事,豈不可笑?”
“這句話從何說起!”
賈詡驚的站起身來,他雖不知來人的話有何依據,想來也不會是信口胡說。
劉辨淡淡說道:“董卓將朝廷玩弄於股掌之中,位高權重,威名赫赫,天下英才趨之若鶩。”
“以文和之見,若董卓稱帝自立,成功概率有幾何?”
賈詡擰眉深思片刻,隨即搖頭道:“十無其三。”
不要說讓董卓稱帝了,就連董卓廢黜漢帝劉辨這件事,就引來了天下人的非議。
董卓實力雖強,可也無法和天下群雄作對啊!
而且董卓稱帝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陷,那就是他的子女中冇有人可以接手他的權力。
劉辨繼續問道:“依文和之見,董卓死後,朝廷會如何對待他的部下?”
聽到來人的詢問,賈詡臉上的皺紋更加深了。
按照董卓的所作所為來看,將來一定會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。
除非董卓的親族中,有人能順利接掌他的權力。
不然那些追隨董卓的人,將來很可能會遭到朝廷清算。
這也是他思量再三,最後決定去輔佐牛輔的原因。
牛輔是董卓的女婿,手中兵多將廣,將來很可能繼承董卓的權力。
到那時,自己也能揚名立萬,成就一番事業。
但是有一點很讓他頭疼,那就是牛輔的年齡比董卓還大。
將來自己揚名立萬的事情,八成還得落到牛輔的兒子身上……
權力可是小孩子的玩具,轉來轉去那是要出問題的!
劉辨見火候已經差不多了,轉換話題道:“文和認為董卓之後,何人可以重整河山?”
這就是論將來的天下大勢了。
先讓對方看清董卓這條大船的危機,再和對方談論他所關心的前途。
思路循序漸進,邏輯嚴絲合縫,令對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。
這正是劉辨心裡的打算。
賈詡掐了掐自己的手指,朝中大臣可以擔當重任的寥寥無幾。
將來的朝廷很可能會變得更亂,他預估了所有文臣武將,甚至包括在位的皇帝劉徹。
最終他還是搖了搖頭:“在下實在不知,將來有誰可以重整河山。”
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。
也是一個令他更加茫然的結果。
踏上董卓的大船未來風險難測,可是不上這條大船未來也好不到哪裡去。
那麼上與不上,又有什麼區彆呢?
劉辨拿起茶杯淺淺品了一口,將問話的機會給了他。
賈詡低頭深思,幾欲將可能的人選向對方說出,可是話到嘴邊又被他嚥了下去。
荊州劉表一心求安,胸無大誌,難堪重任。
王允之流又過於清高,註定曲高和寡。
袁家四世三公,家門顯赫,將來如果執掌大權,既有可能又是另一個董卓的翻版。
不行,不行,都不行。
他設想的人物不是文臣,就是武將,各有缺陷。
漢室衰微,皇族之中無人可以力挽狂瀾。
將來改朝換代是早晚的事。
天道難違,誰又能改變這個事實呢?
他推算了所有人,唯獨冇有將弘農王劉辨算進去。
如果他知道眼前這名少年,就是他認為的魂魄,不知會作何感想。
“貴客究竟是何方高人?以貴客之見,將來誰可以重整河山?”
賈詡目光轉向來人,對他的回答充滿了期待。
劉辨笑道:“文和以為弘農王如何?”
賈詡聞言一愣,誠懇道:“貴客有所不知,弘農王已經病逝了,如何還能重整河山?”
“再者先帝在世時曾言,弘農王舉止輕浮,非明君之選。”
賈詡對弘農王的印象,正是劉辨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。
不過即便是這樣,董卓廢黜劉辨的行為,還是引來了天下人的怒火。
這個時代人的觀念就是皇權天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