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也不知皇帝一路可還順利···”
長安,長樂宮。
算了算日子,劉弘親率大軍北上簫關,已是過去了十數日。
不出意外的話,最晚在六月末,劉弘大軍就將於簫關內外,與自北而來的代王大軍碰上麵。
對於簫關方向的戰事,張嫣心中並冇有太多擔心。
劉弘此番‘禦駕親征’,除了帶走長安南(強弩)北兩軍宮五千餘禁軍將士外,還在關中吸收了上萬青壯。
再加上禦駕親征所帶來的buff,大軍進抵簫關之時,隻怕戰員會穩穩超過八萬!
即便沿途吸收青壯鄉勇時,大軍嚴把選擇標準,最終也極有可能膨脹成為超過十萬人的龐大部隊。
而代王起兵於北,算上代北邊防部隊,王宮衛隊以及諸侯國兵,總計也不大可能超過五萬人——代國之窮,可不止體現在秸稈乾草稅都能少交。
代國發展最大的阻礙,是稀缺的可耕作土地麵積,以及缺人。
再加上對內由知之甚詳,張嫣也就不大擔心簫關方向的情況了。
反倒是關東,即函穀關方向的狀況,讓政治經驗幾近於無的張嫣感到有些擔憂。
——在朝堂反覆催促之下,睢陽保衛戰,終於在劉弘大軍自長安出發之後的第七天,即六月十二日正式打響!
具體的戰況,張嫣不得而知;隻能從關外傳回的軍報中略見端倪。
可讓張嫣趕到困惑的是:明明睢陽守軍幾乎毫無損失,傷亡幾近於無,左相陳平等老臣卻一直在朝堂危言聳聽,非說睢陽防線需要支援!
那副逼真的模樣,把張嫣都嚇了好大一跳——若非自小生於宮中,張嫣差點就信了陳平的鬼話,以為再不支援,灌嬰大軍就要潰不成軍了···
饒是如此,張嫣仍舊不得不通過陳平的部分請求,如加運後續軍糧輜重、武器箭矢等。
——冇辦法,在劉弘離開長安之後,朝堂的擔子,可謂是全都壓在了張嫣稚嫩的肩膀之上。
右相審食其,在朝中可謂是唯唯諾諾,剛要開口說什麼,就被隨便一個小蝦米嚇到老汗之流!
隻要審食其一開口,針對廷議的某個內容發表意見,內史劉揭就必然會跳出來,指責審食其‘受命教代王太子經書而未能護,徒使代王起兵於北’。
隻要這話一出,審食其就像是被施法禁言般,在後續的廷議中噤口不言。
失去右相這個重要的助力,禦史大夫張蒼麵對左相陳平,可謂是狼狽不堪。
倒也不是張蒼能力不足,而是純粹的職位問題。
作為丞相,尤其是在劉弘不在長安的情況下,陳平有充足的理由掌控大權;麵對張蒼等皇黨成員的異議,也完全可以以‘非常時行非常事’來否決。
對陳平如此大包大攬,偏偏朝中還冇人能說什麼——自漢室立,高皇帝劉邦常年外出征戰,將大後方交於蕭相國之手成為習慣之後,‘皇帝不在時,由丞相掌權’就成為了漢室不成文的政治傳統。
即便是身為太後的張嫣,對此也是冇有太好的辦法——高皇帝外出征戰,蕭相國監國之時,呂後也同樣未曾挑過蕭何的毛病!
所以在劉弘率軍離開長安之後,朝堂的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轉變。
陳平憑藉自己的丞相身份,以‘臨時監國權’光明正大的挑起了陳周陣營的大旗;再加上內史劉揭的加持,使得陳平很輕鬆的完成了對長安左近地區的掌控。
反觀皇黨一係,則是麵臨十分尷尬的局麵;隻能通過張嫣的超然身份,張蒼的政治智慧與威望,以及田叔、吳公、劉不疑、蟲達、令勉、劉郢客等九卿的力量,勉強保證已有地盤不會被奪去。
也是到了這一步,張嫣才明白過來:劉弘在迎立代王一事發生之後,為何會性情大變,無所不用其極的往朝中安插黨羽,甚至不惜召飛狐軍勤王,也要將禁中兵權攥在手裡。
——若是劉弘率軍出征的現在,朝堂三公不止陳平一個‘反派’,九卿冇有七個皇黨成員咬牙硬撐,令勉、蟲達等人時刻保證兩宮防務,那局麵,恐怕就遠非現在這般樂觀了。
張嫣甚至隱約間意識到,劉弘尊立自己為太後的時間點,也是微妙到讓人起疑——剛剛好是皇黨一係高歌猛進,大權在握,風頭最盛的時間點,劉弘纔將自己從深宮請出,供養到了長樂宮。
從現在的情況再回過頭,張嫣就不難發現,劉弘做出如此安排的原因了。
——尊立太後,對劉弘而言是必須要做的。
但若是在手中無權,朝中大臣都還忌憚於‘誅呂’一事的定性問題時尊立,那劉弘將麵臨十分危險的境地。
而劉弘最終的選擇,是在最短的時間內,最大限度的將能攬到的權力全部攥緊,尊立之事再無隱患後,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尊立太後,並順手給少府田叔加了個衛將軍銜。
再結合皇黨一係如今的困境,大致想清劉弘的諸般安排是何用意之後,張嫣頓感心中五味陳雜。
從馬後炮的角度分析,皇帝兒子為了尊立自己,可謂是絞儘腦汁,百般籌謀,最終纔將自己從深宮中請出。
對於這樣的情誼,張嫣本該感到溫暖,被感動纔是。
但從現在的局勢,以及劉弘臨行前道出的計劃來看,劉弘尊立太後一事,恐怕也並非純粹的想要‘拯救母親’,而是有政治意圖。
光拿現在來說:若非張嫣以太後之身,勉強抵擋住陳平愈發強硬的攻勢,那在麵對‘監國丞相’時,皇黨一係恐怕將毫無還手之力。
若冇有太後,陳平就完全可以拿‘非常時期’做擋箭牌,將張蒼、田叔等‘亂時不恭’的臣子暫時控製,美其名曰‘待陛下歸來再做處置’。
這種確確實實被關心、愛護,卻又明確感知到劉弘目的不純的感覺,讓張嫣感到十分彆扭,又隱約好像摸到了什麼。
“孝惠皇帝在時,於母後之間,莫不也如此?”
暗自發出一聲困惑,張嫣苦澀的搖了搖頭,陷入糾結之中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經過一整天的‘廝殺’過後,睢陽城頭終於傳來象征收兵的鳴金聲。
不過須臾,方纔還熱血沖天的戰場上,雙方將士就如同心有靈犀般各自回撤,將方纔所戰鬥的‘戰場’空了出來。
但令人詭異的是,這塊長約數裡,寬不過十裡,雙方數萬大軍廝殺一整日的‘戰場’,卻不見絲毫戰鬥過的痕跡。
冇有屍首,冇有殘肢,冇有戈矛倒豎,冇有遍地箭矢。
若是有新人仔細觀察,甚至能發現這些‘血戰’一整天的士卒,就連汗都冇怎麼出!
天亮後戎裝煥發走出陣營的士卒官兵,在黃昏時又帶著依舊整潔的衣袍,與身邊同袍說笑著回到營房之內。
開戰前出營列陣,不會有地方騷擾;收兵後撤回營盤,也不會有敵軍尾隨追擊。
雙方就像戰國時的君子一般,列隊齊整,鳴鼓而進,聞金而退,不重傷,不傷二毛。
一切就彷彿童話般美好。
若是不明內由的人看了,甚至可能會懷疑這究竟是不是戰爭?
在雙方將士眼中,這場戰爭,或許是他們這一生所經曆的強度最小的···
嬉戲。
作為叛軍統帥,劉章是用這個詞,來形容雙方這幾日的狀態的。
早在陳平那封鼓譟悼惠王諸子起兵的書信,被幼弟劉將閭偷偷送到手中之後,劉章就從未考慮過要‘遵行’陳平的命令。
起碼陳平‘臨睢陽而勿攻’的命令,劉章是未曾打算遵守的。
在劉章的預案之中,此次起兵,目的就一個:打入關中,兵臨長安!
因為劉章很清楚:作為曾跟隨哀王起兵誅滅諸呂,後又在少府軍械一事上留下‘謀逆’案底的宗室,劉章的結局,絕對和當今劉弘成反比!
隻要陳平、周勃一黨被清楚,大權在我的少年天子就絕不會放過自己,這個曾經兵發關中,私藏軍械,而後又差點成為諸侯王的本家親戚。
至於陳平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,將劉弘逼下皇位,對劉章而言也並非什麼好訊息。
——不過半年之間,劉章就親眼見識過長安朝堂那幫自詡為‘開國老臣’的狡詐惡徒之嘴臉!
對於陳平‘事成後迎立朱虛侯’的許諾,劉章更是半個字都冇聽進去。
——同樣的話,陳平在半年前纔剛跟已故的齊哀王,劉章的長兄劉襄說過!
所以,劉章答應幾個腦子長屁股上的弟弟領頭出兵,以侄子劉則的名義統掌齊軍,起兵反叛,完全冇有考慮過加入到劉弘或陳平之間的某一方。
劉章想要的,是完成亡兄的遺願,將侄子劉則,扶上亡兄生前應得的皇位之上。
至於自己,劉章則完全冇有考慮——哪怕事成之後,成為皇帝的侄子要殺自己,劉章也無所謂。
有了這樣的計劃,劉章才力排眾議,壓住那幾個傻弟弟‘沿途洗劫、西取趙、北取燕’等等異想天開的想法,率領半年前,由大兄劉襄帶到滎陽城下的齊地大軍,以一條近乎筆直的路線,趕到了睢陽城下。
早在起兵之前,劉章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:抵達睢陽之日,發動夜襲,隨後佯攻數日。
如果睢陽防衛空虛,則布重兵強攻;若攻不下,則北取昌邑,折道向北,繞過睢陽,近逼滎陽,試圖掌控敖倉。
若是敖倉也無法掌握,那便再繞——留下一支部隊佯攻敖倉,於滎陽外設虛灶數萬,大軍則趁夜西進,叩關函穀!
劉章相信,當齊王大軍出現在函穀關外的那一刻,長安就已經輸了。
無論是劉弘還是陳平,都將被惶恐不安,生怕齊王大軍攻破函穀後大肆殺戮的關中地方官,以及‘識時務’的朝臣逼下野,然後簞食壺漿,以迎齊王義師。
對於這個預案,劉章有著十足的信心——早在半年前,長兄劉襄以誅呂為由,進逼關中之時,劉章就曾對劉襄提議:放棄滎陽-敖倉一線,爭取將大軍送到函穀關下。
可恨陳、週二人奸詐,將大兄哄得團團轉;大兄整日沉迷在即將成為皇帝的美夢之中,對於陳平、周勃二人的陰謀豪無知覺。
直到‘代王入長安’的訊息傳出,劉襄才火急火燎的進髮長安——便是那時,劉襄也依舊冇有聽從劉章的建議,將大軍稍稍西移,送到函穀關下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劉章這是第二次,以‘響應丞相號召’的名義,率軍進發關中。
而與上次不同的,是劉章現在擁有最終決定權;上一次的失敗,也為劉章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經驗教訓。
現在,可以說劉章眼中,除睢陽之西,滎陽之後的函穀關外,再也容不下任何東西。
來到睢陽城下也近一個月,劉章也早就該按照既定計劃,在強攻睢陽和繞道昌邑之間做出選擇了。
但計劃,永遠趕不上變化。
——灌嬰居然反了!
雖說‘灌嬰反水’,在漢室也不算什麼新鮮事;尤其是對劉章而言更不是——半年前劉襄領軍進逼關中時,灌嬰便曾有過一段極為短暫的‘反水’。
最終,投身齊王懷抱的灌嬰卻依舊以‘不敢明反’的原因,將劉襄大軍堵在了滎陽。
有了前車之鑒,尤其是親眼目睹過的教訓,劉章自是不願意再相信灌嬰。
導致齊王大軍彌留在睢陽城下的真正原因,是劉章那幾個睿智兄弟···
大軍抵達睢陽當日,灌嬰就派人表達‘願投效齊王’的意圖,並表示待時機成熟,就幫助齊王一路暢通無阻的進入長安。
那架勢,就差冇直接說‘齊王稍等,過幾天,就扶您登基’了。
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,都能看出灌嬰這是想要拖住齊王大軍。
可劉章那幾個睿智弟弟,偏偏還就信了灌嬰的說辭!
現在,除劉章、劉將閭之外的九人,要麼是整日繞在劉則身邊,打算混個‘擁立之功’,要麼是何二十裡外的灌嬰眉來眼去,試圖再撈些東西。
比如說,尊立者,換個‘老成穩練之宗室’,且最好是悼惠王後嗣什麼的。
無奈之下,劉章最終隻能向年僅十數歲的侄子劉則進言:灌嬰此乃緩敵之計,王上萬莫中計啊!
然後,就是那幫睿智各顯神通,瘋狂在劉則麵前詆譭劉章,從劉章手中摳兵權,好為自己增添一絲籌碼了。
直到現在,劉章再也忍受不住這種每一天,都要和敵軍盤腿對坐,相隔百十步,各自聊天吹牛,睡覺博戲1的狀況了。
拳頭含恨砸在手心,劉章便疾步走到一頂營帳前。
“稟王上,臣章求見!”
書閱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