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今天還真來對了,燦幾人,一邊逛一邊買。
珀斯鑄幣廠和公園辦公室聯合組織的這場不出名活動,收穫真的不小。
這裡不僅有澳洲的各個時代硬幣,還有英聯邦成員國的貨幣,英國各類金銀銅幣以及其它合金幣種最多,但像加拿大以及印度的早期硬幣,也不少,甚至還有一些東南亞各國的早期貨幣。
盧燦眼前攤主,顯然是境外錢幣收藏愛好者。
他的攤位上,展示的全是東南亞各國以及大清帝國後期的硬幣。
盧燦手中的這枚,就是西屬菲律賓銀元,鑄造於1897年,標準直徑3.7厘米,重25克左右,含銀量90%,花齒邊。
正麵圖案為西班牙國王阿爾豐索十三世側麵頭像。
背麵圖案中間是盾形徽,盾中央橢圓內一朵百合花,盾左右上下分4格,一格內有一隻張口直立似要奔跑的雄獅,代表亞格岡王國;一格內是城堡,代表卡斯提王國;另有二格有網紋和直條方。
盾下方是一朵帶葉石榴,是西班牙國花;盾上是皇冠;兩側各列一根象征大力神的圓柱,柱上各裹著一條卷軸呈$形,卷軸上有拉丁文“plvs vltra”(海外天地),邊緣環寫“islas filipinas”(菲律賓群島),下紀值“un peso”(1比索)。
在盧燦手邊,還放著的幾枚,則是1864—1868年,伊沙貝拉二世時期,馬尼拉鑄幣廠發行的20分與50分銀幣。
兩者圖案差不多,正麵為西班牙女王伊沙貝拉二世的頭像;背麵的雙柱之間為西班牙盾徽。
要說菲律賓這個國家,西班牙對其影響極其深遠。
要知道,現在的“菲律賓”國家名稱,就是來自於西班牙王儲,即後來的國王菲力浦二世,隻是當時的華人發音不很標準,叫成“菲律賓”,遂即延續下來。
公元1512年,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,在環球航行中來到菲律賓。1565年,西班牙殖民者在宿務島開始對菲侓賓殖民統治,此後長達300餘年。菲律賓成為西班牙與東亞貿易的重要港囗,中國的絲綢,瓷器和黃金到馬尼拉出售,換取西班牙銀元。
1864年,西班牙政府在馬尼拉當地,建設鑄幣廠,省去銀元運輸中被劫掠的風險和運輸消耗。至此,帶有菲律賓標識的貨幣開始通行。
盧燦手中的1比索銀元、50分銀幣和20分銀幣,就是當年馬尼拉鑄幣廠的作品。
三枚一體,已經很有展藏價值。
稍稍缺憾的是,冇有當時鑄造的10分銀幣。
這種小額幣種,在當時並不受歡迎,因為西班牙商人與中國商行貿易時,都是整船商貿,講究抹零頭,冇人用小麵值,因而鑄造數量極少,現如今收藏難度極大。
盧燦已經很久冇這麼暢快的逛過集市,在香江他不可能輕鬆逛街,身份不合適,家人也不允許,隻有在珀斯這種冇人認出他的地方,才能如此肆意。
因而,不知不覺中,他購買的東西有點多。
溫碧璃很想提醒一句,可是想想盧燦在鑒定行當的聲望……算了,還是彆說了。
與盧燦對話的那位攤主,二十來歲的小夥子,皮膚棕黃,東南亞人,他同樣很激動,鼻尖上綴著幾滴汗珠——他的攤位上,主要是外幣,西澳人對外幣收藏,根本冇啥興趣,過去的幾天都冇怎麼開張,冇想到,今天來的這位,這麼爽快,買了自己這麼多貨。
“這三枚品相都不錯,我收你一百澳元,您看怎樣?”年輕攤主抬抬胳膊,蹭掉鼻尖上的汗珠,對盧燦笑笑。
一百澳元,港幣差不多五百三,價格差不多,小夥子冇多要。
盧燦點點頭,又指指展車後麵的黑皮包,“我在你這買了三批貨,你就不要擠牙膏,直接把包拿上來,我自己挑吧。”
冇錯,剛纔盧燦在他這裡已經買了兩套菲律賓銀幣。
一套是1907年發行的菲律賓自由女神銀幣,1比索、10.20。50分銀全版幣。
硬幣正麵用英文銘unit ed states of america(美利堅合眾國)及美式鷹盾徵;背麵一飄逸長髮自由女神像,右手恃鐵綞在鐵坫上,左手握橄欖枝,身後一座火山。
上銘麵值,下鉻filipinas(菲律賓)。
這套完整幣,盧燦花了二百二十澳元。
還有一套是1938年菲律賓的自治幣。
1935—1945年,菲律賓取得內部自治,但仍為美國聯邦成員。此時發行的幣種,美式鷹盾徽改為展翅鷹盾徴,其它冇變。
同樣是一套四枚,二百澳元。
就在盧燦準備離開時,這位攤主又從黑包中掏出眼前這三枚西屬菲律賓銀幣。
因此,纔有盧燦的這種“擠牙膏”說法。
溫碧璃支付給對方一百元澳幣,又將這三枚西屬菲律賓銀元收好。
收到錢的年輕攤主,這才嘿嘿笑了笑,轉身將黑包抱起來,放到櫃檯上。
盧燦有些錯愕,看他的動作,包內的銀幣,應該不少,隻怕有幾百上千枚!這小夥子不簡單呀,從哪兒收來的這麼多銀幣?
“菲律賓人?”盧燦試探著問了一句。
小夥子正在拉拉鍊,抬頭笑笑,特彆強調,“我母親是菲律賓人,我是珀斯人。”
這種說辭,其實也能理解,就像很多海外華人,經常強調我是美國人一樣。他說的是事實,說這話時,也許隻是想要更好的融入到當地社會族群中去,本身並冇有太多的惡意,無需過分解讀。
盧燦笑笑,“這些錢幣,都是你從菲律賓帶過來的?”
“一部分。”年輕攤主看了盧燦一眼,點點頭,冇有否定但也冇告訴盧燦這些硬幣的來曆。
拉練拉開,他示意盧燦自己去看。
盧燦看了一眼後詫異地抬起頭,又看看這位攤主,冇說話。
溫碧璃好奇的往包裡麵看了一眼。
暈,黑色旅行包中,一枚枚大小、形狀不一的硬幣,就這麼隨意地堆疊在一起,根本不像之前幾家攤位,攤主們將硬幣裝在袋子裡,小心翼翼地收藏模樣。
盧燦驚訝的不隻是眼前這些硬幣,而是,他原本以為這個小夥子是個外幣收藏者,結果……現實卻是,對方就是個外幣倒賣販子!
剛纔把他當同行,現在發現對方就是商販!原本的“欣賞”,瞬間落空!
這讓他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
算了,商販就商販,不影響自己買硬幣。
得,翻吧!盧燦戴著手套,從包中這一大堆硬幣中開始往外撿。
第一枚就讓他有些驚喜——1802年荷蘭發行的1/4盾帆船銀幣。
1795年法國入侵荷蘭,成立“巴達維亞共和國(batavianrepublic)”, 1806年,拿破崙的二弟成為荷蘭國王,1806-1815年稱“荷蘭王國”。
巴達維亞共和國時期的1802年,在荷屬東印度發行帆船銀幣,麵值有1/16、1/8、1/4、1/2、1盾,共5枚。整套帆船銀幣,圖案相同,大小不同。
正麵有帆船圖案,上書荷蘭文“indinbatavorum”,下有發行年份“1802”;背麵中央為皇冠下的盾徽:立獅圖案;麵值;邊緣書“hol(荷蘭)”等縮寫文字。
所謂荷屬東印度——是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度尼西亞。
這枚銀幣,有展藏價值!
盧燦將其擱在一邊,再度伸手進去,這次撈出兩枚。
其中一枚是印尼六十年代的合金普幣,冇啥價值,盧燦擱在另一邊。
手中還剩下的那一枚很有意思,竟然是十九世紀格魯吉亞發行的1/2阿巴茲銀幣!
如果說荷蘭發行的帆船銀幣,出現在東南亞,盧燦還能理解,可格魯吉亞銀幣又怎麼會出現在東南亞?
黑海邊的格魯吉亞,最初形成是在公元前四世紀。
1442年格魯吉亞分成卡赫季、卡爾特利、伊梅列季亞、薩姆茨赫-薩塔巴戈四個公國。
1510年奧斯曼帝國入侵伊梅列季亞,後波斯薩非王朝占領卡爾特利。1555年,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達成協議,西格魯吉亞(包括薩姆茨赫-薩塔巴戈公國和伊梅列季亞王國)成為奧斯帝國藩屬,東格魯吉亞(卡赫季和卡爾特利)受波斯控製。
1804-1813年,俄人與波斯戰爭,波斯戰敗,放棄對東格魯吉亞的權利;1828-1829年,俄人與奧斯曼帝國戰爭,奧斯曼帝國戰敗,承認西格魯吉亞併入俄人。
俄統格魯吉亞時期,格魯吉亞第一次正式發行貨幣,全套全套3銅3銀,分彆是銅幣1普裡、2普裡、1畢斯提;銀幣1/2、1、2阿巴茲。
換算單位是4普裡=1畢斯提;50畢斯提=1阿巴茲。
1804年發行的第一套格魯吉亞阿巴茲,非常珍貴,如果集齊一套1804年3銀3銅阿巴茲幣,輕鬆可以拍出幾十萬美元!即便不全,單枚賣個上千美元都是小菜一碟。
我去!這小夥子究竟從哪兒找到的貨源?這麼雜?
這隻黑包中,肯定還有不少全球各地的硬幣。
盧燦想了想,又順手將剛剛拿出來的三枚硬幣,放回黑包,第三度看向這位年輕攤主,笑道,“你叫什麼名字?我冇有惡意,隻是……你這裡的硬幣太多,我們能換個清靜地方交易嗎?譬如,我住的黑天鵝酒店,就在前麵不遠。”
冇錯,他打算問明白,這小子究竟從哪兒找來的硬幣!
為此,付出一些代價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